※ 引述《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之銘言:
: 上述可推測在光復初期 台灣人沒有固定食用豆製品的習慣
: 國軍也沒有食用豆製品的習慣
: 可能也是美援的黃豆所創造出來的飲食文化
※ 引述《moslaa (良心台派+正義DPP支持者)》之銘言:
: 總之,依目前在本板與網路的資料,無決定性證據判斷舊報紙中的豆乳是否即豆漿,
: 除非再用力去找出日本時代的食譜,細看製作方式了。
剛好,日文舊期刊中有「豆乳」的食譜,而且和、漢文版都有。
由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在臺北創辦,1930年1月20日出刊的「漢文皇漢醫界」第15號,
刊登了一篇由沈仲圭寫的「衛生食譜」,裡面有一則「豆乳」。
https://imgur.com/H7YhUE9
浸泡、揉爛、過濾、煮沸、加糖、甚至加雞蛋,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豆漿」了吧?
可是當時的漢文雜誌,一樣叫他「豆乳」。
由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在臺北創辦,1940年5月出刊之「臺灣愛國婦人新報」第128號,
刊登一篇「節米運動」,教大家怎麼在戰時使用替代糧食,裡面有「豆乳」。
https://imgur.com/X09AbEl
浸泡、搗爛、加水、過濾、煮熟、加糖、加一點點鹽、飲用。
步驟跟上面的漢文一樣,也叫豆乳。
漢文跟日文都把這種黃豆變成的飲料叫豆乳,作法跟現在媽媽在家裡做來喝的豆漿一樣
這樣算不算日本時代臺灣人已經有在喝豆漿?不是外省人傳來的?
所謂「日常飲品」,要怎樣才夠格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