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引述《youtien (恆萃工坊)》之銘言:
: 這個不好在fb公開吐槽老友,所以在這邊回一下好了...(汗
plamc又來給人打臉了
: : 勤力,不辭勞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三」不是具體的三次,而是抽象的多次。
: 三十百千萬都是「多」的意思
: 基本上大禹的神話故事的基本問題就是把看的人當白痴
: 就先不說啥疏通的辦法是用龍尾巴掃一掃,所以根本沒有又天兄說的啥合作還是管理
: 就課本最強調的這部分,阿艮,你治水可以治到頻繁的路過自己家門口,跟我說是黃河?
: 正常邏輯就知道,工程小到就在家附近,應該是治基隆河這種水準以下的小河
: 才有可能好嗎....
「三」是多數的意思, 但多就是頻繁嗎?
傳說中禹治水十三年, 就算路過上百次都不算頻繁吧
更不要說甚麼延伸到工程小到在家附近
: : 還有,都說大禹治水體現了「堵不如疏」的道理,但這「堵不如疏」真是大禹一人提出的
: 第二個也是課本很強調的這個部分,也是把看神話的人當白痴
上古傳說大部分有神話的部分也有反映現實的部分
如果都要拿神話的部分出來講, 是講的人比較白癡, 還是看的人比較白癡?
: 因為如果堵不如疏是真理,那放眼整個震旦歷史,怎麼所有的朝代治水都是築堤
有嗎?
都江堰不就是分水?
二重疏洪道也是分水啊
是你不知道, 還是大家都智障?
事實上, 以治黃河來講, 歷史上主要的方法仍然是想辦法導引入海
而不是築堤
以下引用順治九年河道總督楊方興奏摺
黃河古今同患,而治河古今異宜。宋以前治河,但令入海有路,可
南亦可北。元、明以迄我朝,東南漕運,由清口至董口二百餘里,
必藉黃為轉輸,是治河即所以治漕,可以南不可以北。若順水北行
,無論漕運不通,轉恐決出之水東西奔蕩,不可收拾。今乃欲尋禹
舊蹟,重加疏導,勢必別築長堤,較之增卑培薄,雖易曉然。且河
流挾沙,束之一,則水急沙流;播之九,則水緩沙積。數年之後,
河仍他徙,何以濟運?臣愚以為河不能無決,決而不築,司河者之
罪;河不能無淤,淤而不濬,亦司河者之罪。若欲保其不決不淤,
誰敢任之?請敕下廷議,定畫一之規,屏二三之說,俾有所遵守。
宋朝以前治黃河, 是採取導引入海為主
若黃河河道阻塞, 則決口令黃河從其他河道入海
到明朝潘季馴提出束水攻沙, 才改變長久以來, 決口導引的做法
到底誰告訴你中國史上治水是以築堤為主的?
: 意思是震旦兩千年來的所有人都是智障?
: 大禹就發現超神的堵不如疏的道理了,結果兩千年來還在堵?笨到沒藥救?
: 這個神話還是要用來吹捧震旦文明的耶!根本不及格啊...
: 也不要貶低震旦文明,基本上所有文明都是用堵,就算到現在,淡水河的河堤有兩層樓高
: 疏直到現代治水也只是極少數案例
: 基隆河截彎取直,還是更倚靠堤防,因為截彎以後填起來的地方太低
基隆河截彎取直, 一樣是有留行水區, 並不是更倚靠堤防
: 現代最知名的「疏」的例子發生在美國,密西西比河的S彎河道中間打通成$
: 但是也還是要蓋堤防
有人說引導河流之後就不需堤防嗎?
史記夏本紀描述禹治水的方式
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中略]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
甚修,眾土交正,致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臺德先,不距
朕行。」
這邊的陂就是築堤
我記得以前國中教禹治水的時候, 都會說他的方法是疏濬導引
而且就史書上講的禹治水的方法, 導引的重要性是大於疏濬
plamc也是國立編譯館時代的學生, 不知道為什麼plamc只記得前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