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ksen (Sen)》之銘言:
: 只是單純看到文章的推文想到,其實過去一直有這樣疑問順道問問。
: 佛教有一說法是,釋迦牟尼之後下一個成佛的是彌勒佛。
: 而
: 1.禪宗有開悟的說法,在此先不提漸悟跟頓悟,如果一個人說他開悟了,那到底是到怎樣
: 的境界? 如五組為六組講金剛經,六組就悟了。
: 我猜想應該也不到成佛境界? 不然就早先於彌勒佛,那是證阿羅漢果? 還是沒到四果? 或
: 者其他意思?
取自《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一、修行的五個階位
修行佛法的次第,從初機接受佛法開始修行、實踐,實踐的時候又分成很多層次。開始的
時候是修行「資糧位」,「資糧」的意思是準備工作,準備我們修行的基礎,打基礎工夫
。由此「資糧」基礎,更進一步加功用行,此時進入「加行位」。在資糧位的時候,又稱
「順解脫分」,因為已經建立信心,沒有建立信心以前,還不算是進入資糧位;到了加行
位的時候,則叫做「順抉擇分」。在修集資糧、加功用行的時候,都還是普通的凡夫,但
是已經從外道或者是沒有進入佛法的情怳下,而能進入佛法的修行。
直到真正體驗到佛法的時候,即是「見性」,其中有著不同的深淺層次,有人見的是「空
性」,有人則見到「實性」,即是見到佛的實性,但是見性並不等於解脫。然後,真正得解脫一分時,從此進入聖位,成為聖人。見性時也就進入了「見道
位」,亦即「六根清淨位」,接著將煩惱全部調伏了以後,再繼續一分一分地斷除無明,
這個時候則是「修道位」,在修道位的時間滿長的。過了修道位以後,才是成佛,就是「
究竟位」,這一共有五個階位。以上是根據唯識的修道階位,亦即「唯識五位」或「唯識
修道五位」來說的。
因為禪宗不講層次,所以很多人便隨意猜測:這個人已經開悟成佛了、那個人已經明心見
性了,好像成佛或明心見性都很容易,但這都是有問題的。因此,我根據唯識的修道階位
來說明,請大家不要急著想開悟,因為你的準備工夫還沒有做好。
為什麼開悟以後要保任、要長養聖胎,還要繼續地用同樣的方法,提起本參話頭?因為見
性就像是你進入胎裡成為胎兒一樣,必須好好保護它,這即是「安胎」,若不保護它,這
個胎兒很容易流產,否則就算生出來,也不會太健康。所以在見性以後,更要精進地用功
,而不是一見性以後,就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