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南傳菩薩道 釋迦牟尼佛的菩薩修行過程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9-09 13:10:56
: → rabbit1974: evo,景仰佛陀是一回事,當時很多的鈍根者提問,為了 09/09 11:36
: → rabbit1974: 讓他們理解,佛陀用了許多例子與善巧之說去讓他們理 09/09 11:36
: → rabbit1974: 解核心的東西,法門八萬四千但真理實相如手中葉,後 09/09 11:36
: → rabbit1974: 來這些善巧可能被編入冊,有的形成宗派,有的被視為 09/09 11:36
: → rabbit1974: 核心價值,殊不知有的東西只是專為某些根器者說,剛 09/09 11:36
: → rabbit1974: 好與你契合而已,未必可以成為普世價值。 09/09 11:36
: → hywu: 同意ra大的方便說。『法華經』:「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 09/09 12:09
: → hywu: 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09/09 12:09
: → hywu: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09/09 12:09
以下節錄自 覺醒阿!世人! 雷瓦達尊者
第二種「知廣說者(Vipacitann?)」:
這是一種需要詳細法義的教導。
你們還記得當世尊證悟前,還是菩薩的時候,
有五位沙門跟他一起修習極端苦行長達六年嗎?
你們記得吧!當那時菩薩決定放棄極端苦行,這五位沙門就離開他。
當菩薩證得正等正覺後,他回去找這五位沙門,想對他們說法。
這是世尊的第一次說法。
你們還記得這一次說法的經名嗎?《轉法輪經》(Dhammacakkhapavattana Sutta)。
在這部經中,世尊教導了詳細的正法。
由於聽聞了正法,這五位沙門的其中一位,當下就證悟了須陀洹果。
這位就是憍陳如(Ko??anna)。
當世尊再進一步教導後,跋波(Vappa)和跋堤(Bhaddiya)也證得了須陀洹果。
在吃了這三位已證得須陀洹果的供養食物後,
世尊繼續教導其餘兩位沙門更多的教法。
不久後,摩訶男(Mah?n?ma)和阿說示(Assaji)也證得了須陀洹果。
我們知道這五比丘,
憍陳如、跋波、跋堤、摩訶男、阿說示就是屬於這第二種「知廣說者(Vipacitann?)」。
我想有很多人聽聞過,或讀過《轉法輪經》。
我們證悟了須陀洹果嗎?
如果沒有,我們可以說我們也不算是第二種人,
就是聽聞了詳細的正法後,就能現見涅槃的人。
第三種「受引導者(Neyya)」:
這是指光聽聞簡略或詳細正法,還是無法證悟的人。
可是經由修習戒學、定學、慧學,一步步有次第地修習,
就能夠了悟四聖諦和現見涅槃的。
我相信在座的許多人是屬於這一種人。
我們在現代已找不到第一種和第二種人了。
然而,現在還是有許多「受引導者(Neyya)」。
為了現見涅槃,我們需要研讀巴利經典,
研討、解釋經文和註釋書中有歧義的部分,然後謹記在心。
我們需要請教善知識,特別是有禪修體驗的善知識。
這是註釋書中所提到的。
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我們無法閱讀巴利經文和註釋書,不過若是可以請教善知識,
他們就可以清楚地引導我們修習三學,以這為起點,就有獲得涅槃的可能。
當世尊以佛眼觀察世間時,他看見有少許塵垢和許多塵垢蒙上眼睛的眾生,
有利根、鈍根的眾生,有善良和不善良性格的眾生,有易調伏和難調伏的眾生。
只有極少數眾生能夠看見這世界的誘惑和邪行的危險。
由於看到了這些,世尊告訴梵天以下這個偈頌:
「讓有耳者靠信心,為彼打開不死門。梵天!因見到麻煩,我本不說殊勝法。」
世尊已打開了不死之門。
我們需要把自己的信心交給佛、法、僧。
如果缺乏了信心來堅持,就不能打開不死之門。
由於缺乏對佛、法、僧的信心,
有時候我們會想:「光是專注在呼吸就能夠獲得禪定嗎?」
或者是:「光是專注在呼吸就能見到光嗎?」
這些想法可能會困擾我們,讓我們的心中有所疑惑。
如果是這樣,就是因為沒有信心,所以就不修習了。
他們的心中有了疑惑,而他們就會迷失在這些妄想和埋怨之中。
而這樣的疑惑將阻礙可能產生的利益。
為此,世尊說:
「梵天!因見到麻煩,我本不說殊勝法。」
我們知道世尊證悟之後,他不傾向於說法。
最後,由於梵天三次勸請,我們的世尊接受了大梵天的勸請。
也由於對眾生的無量悲心,他以佛眼觀察世間。
他看到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人。
前三種人已經解釋過了,現在來解釋第四種人。
第四種人「文句為上者(Padaparama)」:
是指這種人的最高證悟是理智上對教典的理解。
這樣的人雖然也一步一步,有次第地修習戒學、定學、慧學,
也聽聞了簡略和詳細的教導,然而他們就是無法在今生證悟四聖諦和現見涅槃。
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來生而準備。
他們在今生所累積的寶藏會跟隨著他們,就像是旅行到涅槃的資糧一樣。
由於如此,他們會在未來世了知、現見諸法實相。
若是我們是屬於第四種人,那我們該怎麼做?
如果我們是第四種人,禪修是必須的。
而且我們在今生一定要盡可能地多花時間在禪修上,這是為了我們未來的證悟。
我們知道這四種人是在《增支部》中提到,也提到這些人是如何證悟涅槃的。
然而,在這個時代的人們,不是屬於第三種人「受引導者(Neyya)」,
就是第四種人「文句為上者(Padaparama)」。
差別是第三種人在今生修習三學是可以證悟涅槃,但第四種人則不行。
如果你們還沒有完全發展止禪和觀禪,請不要難過。
我們的菩薩花了四阿僧祇又十萬大劫才圓滿波羅蜜,證悟了正等正覺。
要花那麼長的時間才能證悟四聖諦、現見涅槃,這的確是甚深的正法。
我們應該要有耐心,請多花些時間有毅力、有耐心地修習。
在帕奧禪林這裏,我們教授禪修者要修習禪定。
想想世尊他自己,在獲得正等正覺之前,在一個月圓的初夜,
坐在菩提樹下修習入出息念,乃至於進入四禪。
當他進人四禪後,他的心導向宿命智(Pubbeniv?s?nusatin??a)。
他憶起無量的過去世,也就是說,
他的心中呈現出一世、兩世、三世、四世、五世、十世、二十世、三十世、四十世、
五十世、一百世、一千世、一萬世,乃至無數劫的世界毀滅和形成。
世尊記憶了過去世中的生活細節,例如,
他的名字、他的種姓、他的長相、他的食物、他的喜與悲的生活經驗,他的壽命、
他的死亡。從此處死亡之後,投生到另一處。
如此的種種和細節,世尊記憶起無數的過去世。
他看見自己有無數次的出生和死亡。
在那初夜的時候,他證悟了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nana)。
在中夜的時候,他將心導向天眼智(Dibba-cakku-n??a)。
他以清淨且超越凡人的天眼,看見了無量眾生的死亡和出生,
低等和高等的眾生,好看和難看的眾生,快樂和不快樂的眾生。
他了知眾生是以他們的業行而有異熟果報。
有拙劣的眾生行身、語、意邪行,毀謗聖者,具於邪見,由於邪見而造惡業,
在身壞命終之後受苦,往生惡趣、險道、地獄。
有善良的眾生行身、語、意善行,不會毀謗聖者,具有正見,由於正見而造善業,
在身壞命終之後不會受苦,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世尊以天眼看見眾生的死亡和出生,低等和高等的眾生,
好看的和難看的眾生,快樂的和不快樂的眾生。
他了知眾生是以他們的業行而有異熟果報。
他以天眼而了知眾生是如何死亡和出生。
這就是死生智(Cutupap?ta-n??a)。
當世尊專注在眾生是投生在善趣,還是惡趣,
他獲得了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n??a)。
在後夜的時候,世尊一個接著一個證悟了初果道智、二果道智、三果道智和四果道智。
道智一步一步地斷除了煩惱,沒有任何餘留。
他最後獲得了漏盡智(?savakkhaya n??a)。
他成了佛陀(覺者)、阿羅漢。
底下是世尊所說:
諸比丘!在我證悟之前,當我還是菩薩的時候,還沒有證得正等正覺之前,
我曾想:
「這個世界陷入了苦難,有生、老和死亡後於他趣再生。
沒有人知道如何脫離這苦難、這老和死。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從這老死中解脫?」
諸比丘!那時候,我就想:
「當什麼存在,老死就存在?緣什麼而有老死?」
諸比丘!那時候,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當生存在,老死就存在。緣生而有老死。」
然後,我又想:
「緣什麼而有生」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緣有而有生。」
「緣什麼而有有?」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緣取而有有。」
「緣什麼而有取?」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緣愛而有取。」
「緣什麼而有愛?」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緣受而有愛。」
「緣什麼而有受?」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緣觸而有受。」
「緣什麼而有觸?」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緣六入而有觸。」
「緣什麼而有六入?」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緣名色而有六入。」
「緣什麼而有名色?」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緣識而有名色。」
「緣什麼而有識?」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緣行而有識。」
「緣什麼而有行?」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緣無明而有行。」
「緣起!緣起!」
諸比丘!如是,對於以前未聽聞法中,
我生起了眼、生起了智、生起了慧、生起了明、生起了光明。」
那時,我們的菩薩將心導向滅盡。
諸比丘!那時,我想:
「當什麼不存在,老死就不存在?當什麼盡,老死就盡?」
經由如理作意,我了知:
「當生不存在,老死就不存在。當生盡,老死就盡。」
「當有盡,生就盡。」
「當取盡,有就盡。」
「當愛盡,取就盡。」
「當受盡,愛就盡。」
「當觸盡,受就盡。」
「當六入盡,觸就盡。」
「當名色盡,六入就盡。」
「當識盡,名色就盡。」
「當行盡,識就盡。」
「當無明盡,行就盡。如此純大苦盡。」
「滅盡!滅盡!」諸比丘!如是,對於未聽聞諸法中,
我生起了眼、生起了智、生起了慧、生起了明、生起了光明。
這是在後夜的時候,思惟了十二因緣的相互關係後,
我們的菩薩再次修習入出息念,乃至到第四禪。
那時,他思惟名色的本質——無常(Anicca)、苦(Dukkha)、
無我(Anatta),和它們的因和果。
然後他一個接著一個修習思惟智(Sammasana-n??a)、
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n??a)、壞隨觀智(Bha?ga-n??a)、
怖畏現起智(Bhaya-n??a)、過患隨觀智(?d?nava-n??a)、
厭離隨觀智(Nibbid?-n??a)、欲解脫智(Muncitukamyat?-n??a)、
審察隨觀智(Pa?isavkhan??a)、行捨智(Sa?kh?rupekkh?-n??a)、
隨順智(Anuloman??a)、種姓智(Gotrabhu-n??a)、
道智(Magga-n??a)和果智(Phala-n??a)。
這在他心中逐一生起,極為快速。
道智一步步地斷除了他的煩惱, 沒有餘留。
我們的菩薩成為覺者、阿羅漢。
那時,省察智(Paccavekkha?a-n??a)就在他的心中生起。
現在我們知道即使是我們的世尊也是修習十六觀智。
修習十六觀智對證悟涅槃是非常重要的。
在帕奧禪林這裏,禪修者被教導要逐步地、有次第地修習十六觀智。
為了獲得學位,我們都要一步一步地進入小學、中學、大學。
為了證悟涅槃,讓我們進入觀智修習的學校吧!
願你們都能證得觀智!願你們為了寂靜涅槃的了悟,都能逐步地、有次第地修習!
善哉!善哉!善哉!
2006 年 1 月 1 日講於緬甸帕奧禪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