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對當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6-09-27 23:52:15
◎這篇寫得不好,困於哲學觀念,未能清楚說明,在此先行抱歉!
以下擇要闡說大乘基於慧境誤解而引起的修行錯見,非盡正確,謹供指教。
佛教教團自從首次根本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以後逐漸分化形成部派佛教的種種學說。
後來興起大乘思想三系,在此簡要解說三系思想與修行見解的關係,其思想概述可見於
《大乘三系的商榷》印順法師
http://yinshun.org/Enlightenment/1997/1997oct/1999oct4.htm
但我在此所談,並非是思想史遷變歷程上的種種名相觀念,而是要談及相關修行見地。
大乘法義的觀念發展,是承襲部派佛教的法義爭論而來。
而部派佛教的爭議,主要是與概念法與究竟法的性質有關。
佛教修行於慧觀境界,可以覺察一切究竟心物現象皆在生滅變化;
而日常凡人境界所認為的心靈與事物,其實是究竟生滅現象存在下所認知的概念。
譬如你面前看PTT時所以為存在的電腦,在慧觀下其實只是許多生滅色法的因緣聚合;
你所以為存在的電腦實體是概念法,而慧觀下顯現的生滅色法是究竟法。
(以下定義,覺照究竟法是能覺所覺,認知概念法是能知所知。)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將究竟法當成實有,而自我與事物的概念法是虛妄無實。
實際上究竟法必然是生滅無常的,究竟法存在但卻是無常無我的。
原始佛教解脫證果的三三眛─無常而無相三昧、苦而無願三眛、無我而空三昧,
乃是由觀照究竟法的無常、苦、無我,才能真正證解脫果,而非觀見概念法無我就解脫。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09.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582.htm
究竟法剎那之觀照: 能覺○─→●所覺
             覺照
所覺剎那生滅,故謂無常;以徹觀所覺生滅而證一切法無相,故謂無相三昧。
覺照剎那生滅,無依故謂苦;以徹觀覺照生滅而證一切法苦,無願欲求,故謂無願三昧。
能覺剎那生滅,故謂無我;以徹觀能覺生滅而證一切法無我,無我乃空,故謂空三昧。
所以原來佛法觀念的究竟法,本來就是無我而空;
實際修行解脫證果是要依法空才能真證人空,而非可以證得人空而法不空。
若有人空而法不空的修行見地,那只是處在破除概念妄想的凡夫觀慧階段而已。
一切有部所謂生滅法實有的觀點,到底是否原來就指究竟法並非空而無我,尚需考證。
但大乘龍樹所創中觀之見,乃是以批駁人空法有的立場,而強調人空亦法空。
龍樹《中論》及後世編造的《般若經》體系,皆是基於人空法空的立場而論。
問題在於中觀所謂的空,實際上到底相應於何種修行見地?
原始佛教的上乘觀點是證法空因而可證人空,但龍樹中觀是可證人空而後再證法空。
大乘思想因而認為小乘羅漢是只證人空,而大乘修行才證法空。
在此誤解觀點下,大乘所謂的小乘羅漢見地,其實只是凡夫觀慧階段而已。
龍樹中觀在緣起性空的一切無自性的觀點,根本問題在於其空是對應於什麼修行見地?
如果中觀之空是符合原始正法的諸法無我之空,就應該是先證法空才證人空!
《中論》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的論證見地,其所謂「空」,是基於諸法緣起,辨證其無自性本體而空。
但原始正法之所謂「空」,是基於能覺之因緣生滅,當下體證無我而空。
中觀論述可以作為論辯法門,但實際修行的證果見地,是無法以辨證分別而得。
後世漢傳大乘天台宗則依據《中論》此句綱要而發展出「一心三觀」的觀修法門理論,
『我說即是空』立「空觀」,『亦為是假名』立「假觀」,『亦是中道義』立「中觀」。
在修行證見上,空觀證能覺之空,假觀證所覺之假,中觀證究竟覺性離於能所之中。
實際修行上,前述上乘之三三昧是解脫法門,而此述空假中之一心三觀是超脫法門。
三三昧是證見無常苦無我的觀照,而一心三觀是基於能覺真空而所覺假妄的觀想。
三三昧的解脫進路,是因證見生滅無常而體證無我之空。
一心三觀的超脫進路,是基於真空能覺不落假妄所覺,終而證知究竟覺性離於能所。
中觀相關的大乘空宗《般若經》體系,則是闡述了修行相關所謂「空」的觀念,
以下舉例乃依《金剛經》而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相」是指所覺與所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指一切所覺所知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是指一切所覺所知相關的非所覺所知,就是指究竟能覺;
究竟能覺就是覺性,覺性就是佛性,故謂『則見如來』。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皆不可取、不可說』是指能覺不可被捉取被指說。
『非法、非非法』是指能覺不是某種法相,也不是其他法相,
即應於《金剛經》前文所謂『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無為法』即是指能覺相關之法。能覺不落所覺之作為,故謂「無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不住所覺所知而生其心。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是指實相不僅只是所覺所知之相。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離一切相』是指捨離所覺所知之相,才能證發佛性,故謂『應生無所住心』。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指 究竟能覺 沒有 任何所覺所知之法 可得。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所言法相』是指一般所謂法相乃在所覺所知之相,
『即非法相』是指法相存在並非只有涉及所覺所知,
『是名法相』是指真實法相之整體存在。
在大乘修行一心三觀的法門理論上;
在此辨證句型,「所言」對應假觀,「即非」對應空觀,「是名」對應中觀;
當代台灣圓覺宗也發展其假空中之一心三觀
http://www.obf.org.tw/new/learn/learn_03_15_1.htm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即指不取假妄所覺之有為法,而能覺如如不動;而密宗增譯下偈:
『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4.htm
再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說空義: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以色受想行識五蘊皆是所覺境界,空性即是究竟能覺。能所同在,故謂「不異、即是」。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究竟能覺不落所覺境界,是故如如不動。
最終大乘中觀空宗,雖說性空唯名;在修行知見上卻立能覺之空性。
上乘正法所謂能覺之生滅無我之空,並非存在著不生不滅的能覺空性。
而大乘依有不生不滅之能覺空性,後來發展就對應引致出阿賴耶識與真常心體的理論。
原來上乘正法的解脫道,是觀生滅法之無常苦無我,而證涅槃,涅槃非我亦非我有。
而大乘教法卻以究竟能覺之不生不滅,而證涅槃同於能覺空性,涅槃則有自性真我。
中觀論說原謂諸法皆無自性,即是空義;大乘空宗經典卻以能覺空性為本,而顯自性。
所以禪宗六祖聽五祖講大乘空宗《金剛經》而言下大悟,才會說出: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的自性涅槃見解!
以上勉強盡力解說大乘中觀空宗修行見地之由解脫法趨向超脫法,疏誤之處,尚請指教!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28 03:07:00
這算分析的好不過呢....唉...中觀不過是龍樹個人理解般若空的結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p-RXCloRg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龍)   2016-09-28 22:44:00
怎麼我看完,覺得你是先下了定義,然後再破斥自已的定義?例如心經,單純看經文,到底有那一句經文定義了空性是究竟能覺?大乘諸多經文事實上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硬是要把其他經典的解法套在另一經典作統一解釋,根本是中國大一統思想的弊病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6-09-29 15:55:00
所以我也覺得說的不好,尚未徹底說清修行觀念!抱歉!
作者: nashboy (臭臭)   2016-10-03 22:17:00
似有所獲,謝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