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四部宗義16

作者: FHShih (hou)   2021-04-05 14:28:05
洛桑卻配格西 講授
3.0 唯識宗
之前所講的毗婆沙宗、經部宗是小乘宗義,今天要講的唯識宗是屬於大乘宗
義。大乘宗義與小乘宗義的差別在於無我見,小乘宗義的無我只有補特伽羅無我,
大乘除了補特伽羅無我,還要再加上法無我,特別是細品的法無我。
解釋唯識宗的體系分七個科判來說明3–1 定義,3–2 分類,3–3語詞解釋,3–
4對境的主張,3–5 有境的主張,3–6無我主張,3–7 地道建立的方式。
3.1 定義
唯識宗的定義:「不承認『外境』並主張『自證識是諦實成立』之說大乘宗
義的補特伽羅」。在四部宗義裡,有承認外境的宗義,與不承認外境的宗義二類。
外境主要是色、聲、香、味、所觸這五個境,它與認知本身到底是不是同一個體性
呢?如果主張色、聲、香、味、所觸的境與內在認知是不同體性,就是承認外境;
反之,主張色、聲、香、味所觸的境與內在認知是同一體性,這樣的說宗義者就是
不承認外境。
以實例來說明:五境是色、聲、香、味、所觸,能夠依序了解這五境者,就
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及身識,亦即眼識能取色境;耳識能取聲境;鼻識能取
香境;舌識能取味境;身識能取所觸之境。如果主張無外境者,他們會認為眼識與
色同一體性,耳識與聲同一體性,鼻識與香同一體性,舌識與味同一體性,身識與
所觸是同一體性,亦即是不承認外境。
不承認外境的宗義,只有唯識宗與中觀瑜伽行自續派,除此之外都承認有外
境。雖然唯識宗與中觀瑜伽行自續派皆不承認外境,他們認為境與識是同一體性,
但不會說境不存在,境還是存在,只是境與了解這境的心是同一體性。在他們的宗
義裡會說:在我們心識當中呈現的境,好像跟心識是不同體性的,這種境與心呈現
為異體是錯亂的,實際上境與心是同一體性。依唯識宗與中觀瑜伽行自續派的宗
義,他們會這樣解釋。
唯識宗說:輪迴是無始的,因此我們投生的次數也無數次。在無數次的投生
裡,我們所見的、所聽的,或嘴巴所說的,以及透過分別心所想的等,這些行為都
會形成習氣遺留在我們心中,日後習氣覺醒,透過習氣覺醒的力量,同時形成客體
的對境與主體的有境,客體的對境如色、聲、香、味、觸;主體的有境如眼識…
身識。因為它們的近取因或它們的親因都來自於共同習氣的緣故,所以境與了解境
的有境是同一體性,這是唯識宗所解釋。
底下解釋定義的第二個部份:「並主張『自證識是諦實成立』」,首先要說
明,在四部宗義裡有承認與不承認自證識的宗義,承認自證識的宗義,主要是唯識
宗、經部宗、中觀瑜伽行自續派;不承認自證識的宗派是毗婆沙宗、中觀經部行自
續派、應成派。雖然唯識派、經部宗、中觀瑜伽行自續派都承認有自證識,但其中
唯識宗、經部宗,認為自證識是諦實成立的;而瑜伽行自續派卻認為自證識並非諦
實成立。
何謂自證識呢?這與前面提到的六識是相對來講,從眼識到意識等是他證
識,這裡的「他」是朝向外之意。亦即眼識朝向外在的色之境,身識朝向外在的
所觸境,意識朝向法等。自證識是相對於他證識來講,自證識是指在每一識上都有
能經驗到自己的部份,這是朝向內。例如:眼識上就會伴隨自證識,亦即眼識有一
部份可以自己了解自己,這部份就是自證識。了解者是眼識本身,被了解者也是眼
識本身,所以了解者與被了解者,都是眼識本身,因此稱為自證識,它不能了解
境,只能了解識。自證識只能了解自己本身,而且自證識的數量與他證識是一樣
的,六識的每一識上都有伴隨著自證識。
接著談定義的第三部份「說大乘宗義」,宗義可以分外道的宗義與佛教的宗
教,佛教宗義又可分為說小乘宗義與說大乘宗義。小乘宗義與大乘宗義的差別在
於,小乘宗義只說補特伽羅無我,大乘宗義除了說補特伽羅無我之外,還主張法無
我。
唯識宗另有二個同義詞,也就是「唯明宗」與「瑜伽行派」,這些在佛典中
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安立的名稱不同。經部宗與唯識宗的差別主要有三點:經部宗
1. 承認有外境,而且外境是實有,2. 承認有自證,也認為自證是實有,3. 只說補特
伽羅無我。唯識宗1. 不承認外境,2. 承認自證且認為是實有,3. 除了主張補特伽
羅無我之外,還主張法無我。定義的部份就談到這裏,底下要談唯識宗的分類。
3.2 分類
唯識宗分為(1)「唯識形像真實派」(真相唯識),這個大家比較熟悉,
(2)「唯識形像虛假派」(假相唯識)。唯識形像虛假派之二無我見,相較於中觀
宗雖然比較粗,但是它的理路與中觀宗比較接近。
(1)唯識形像真實派的定義:「主張『凡夫心相續之取色現前當中,色顯現
為粗分的部份,沒有被無明習氣所染污』的唯識宗」。(2)唯識形像虛假派的定
義:「主張『凡夫心相續之取色現前當中,色顯現為粗分的部份,已被無明習氣所
染污』的唯識宗」。凡夫是「見近處者」或「短視者」,這裡的「近處」是指輪
迴邊,只看到輪迴這邊,沒辦法看到彼岸。
真相唯識與假相唯識定義最主要之差別,在於色顯現為粗分之部份,到底有
沒有被無明習氣所染污,認為沒有被無明習氣所染污的就是真相唯識;有被無明習
氣所染污的就是假相唯識。假相唯識派色顯現為粗分,就是相當於粗分色,粗分色
必然是無方分極微所累積出來的,由無方分極微所累積的粗分色,成立於有境之
外,這就是外境,但是唯識派不承認有外境,所以當凡夫的眼識呈現粗分色,他們
認為這是由無明習氣所染污,才會看到粗分色。無明習氣是指法我執,亦即凡夫取
色的眼識當中有法我執的習氣所染污,所以才會看到這種粗分色的顯現。
以真相唯識派來講,粗分色並不是由無方分極微所累積出來的,所以粗分色
並不是外境,因此真相唯識派認為,凡夫取色的眼識顯現粗分色,並沒有錯亂的成
分在裡面,亦即沒有被法我執的習氣所染污。無明習氣是法我執,法我執在唯識宗
是外境成立的執著,亦即能取的認知與所取的境,這二者是異質的執著。由這種執
著所遺留的習氣,會進入到凡夫取色的眼識當中,以這習氣染污眼識,但是如果是
真相唯識派,他們主張凡夫取色的眼識顯現粗分色並沒有被無明習氣所染污。
所以染不染污,就看這無明習氣有否進入到取色的眼識當中,若有那麼這個
取色的眼識就被無明習氣所染污;如果無明習氣沒有進入到取色眼識當中,意思是
取色的眼識沒有被無明習氣所染污。
這裡更清楚來分辨這二個宗派之同異點:凡夫取色的眼識,能夠現前看到
色,所以這個取色的眼識是量,這一點真相唯識與假相唯識看法都一致。在凡夫取
色的眼識當中色現為外境,這二派也都同意。亦即色顯現存在於取色的眼識之外,
這顯現的部份都是錯亂的,此二派皆同意色顯現存在於取色眼識之外的顯現,都有
受無明習氣所染污,此為二宗派共同點。
但是色顯現為粗分,此二派看法不同。真相唯識派認為:取色的眼識當中,
色顯現為粗分,或粗分色,這的確是如此,是實際情況,並沒有受到無明習氣所染
污。假相唯識主張:在取色的眼識當中,色如果顯現為粗分,這粗分色必由無方分
極微所累積的,但是如果由無方分極微所累積的粗分色,必然是外境,這種情況與
第一種情況是一樣的,這就會有無明習氣的染污成分在裡面。因此顯現粗分色到底
有否無明習氣的染污在內,這是真相唯識與假相唯識所不同的地方。
凡夫從無始以來,累積了許多無明習氣在阿賴耶識當中,當我們生起取色的
眼識當下,這習氣還是一直污染著我們的眼識。在唯識宗取色的眼識是量,因為現
前看到色,但是這取色眼識雖然是量,可是它是錯亂的,也就是取色的眼識它除了
看見色之外,還會看到色存在於取色眼識之外,這部份是錯亂。錯亂的部份在於無
明習氣所染污,如同在一個容器內,同時放入美味與不好的食物,這美味的食物如
取色的眼識,不好的食物如無明習氣,不好的食物會破壞美好食物的味道,就好像
無明習氣會讓取色眼識產生錯亂,以上是真相唯識與假相唯識定義的內容。
(1)真相唯識再予以細分,可分三類:(1–1)所取能取等數派、(1–2)半
卵對開派、(1–3)種種無二派。這是由各別祖師再細分的,但是不曉得他們是誰,
只是在佛典有這種說法,而沒有特別指各是誰的主張,但肯定印度祖師有此分類,
不過根本的是真相唯識與假相唯識這二派的定義更重要。
首先先說明(1–1)能取所取等數派:因為主張以「執取蝴蝶翅膀上之斑紋
的眼識」來執取「斑紋」,這種「執取蝴蝶斑紋之眼識」就是能取,「斑紋」是所
取。這時對境是斑紋,對境方面投射了青黃等各自不同的形像到眼識裡面;有境是
指執取蝴蝶翅膀上之班紋的眼識,有境方面也「以形像真實的方式」,產生青黃等
各自不同的形像,意思是對境它有多少顏色形像,在眼識的有境就會呈現多少顏色
形像,所以稱能取所取等數派。
(1–2)半卵對開派:因為主張:如上執取〔蝴蝶翅膀上之斑紋〕時,這裡的
「執取」是眼識,執取蝴蝶翅膀上之斑紋眼識,在執取斑紋時,對境方面投射了青
黃等各自不同的形像;而有境方面則「以無形像的方式」產生青黃等各自不同的
形像。
此無形像與第一種以形像真實方式,差別在於第一種能取所取等數派,呈現
在有境的形像是比較清晰的,而半卵對開派的無形像是有境方面,它呈現的力量沒
那麼強,它一樣會產生對境青黃等之形像,但是半卵對開猶如不對稱的情況,境投
射的形像,到了有境,有境沒有對應的呈現,也就是力量比較弱。
第一種能取所取等數派,提到以「形像真實」方式跟第二種半卵對開派提到
「無形像」的方式,這二者之差別是在力量強弱。形像真實方式,有境呈現對境力
量比較強;半卵對開派裡無形像方式,有境呈現對境力量較弱。第一種能取所取等
數派對境形像有多少,有境就呈現多少,二邊力量對等;半卵對開派對境形像呈現
到有境當中時,有境也呈現各別形像,但力量比較沒那麼強,境的形像與有境的形
像,雖然都個別會呈現,但是有境方面對應的情況比較弱,這裡是「形像真實」
與「無形像」力量強弱差異。但前二者有一共同地方,境的形像是個別的,有境
呈現的形像也是各別的,也就是都可以區分青黃赤白之顏色,並不是混雜在一起
的。
(1–3)種種無二派:對境方面,投射形像並不是投射青黃等各自不同的形
像,而是投射斑紋(整個)的形像,這斑紋有顏色混雜,沒辦法一一區分;有境
方面沒有「以無形像的方式」產生青黃等各自不同的形像,而僅是「以無形像的
形像的方式」產生斑紋的形像。意思是對境投射過來是斑紋,有境呈現也是斑紋,
對境並沒有個別投射那些顏色,有境也沒有個別呈現,那些顏色都混雜在一起,而
且以力量來說,有境力量較弱,所以是以無形像方式產生斑紋,所以稱為種種無二
派。
(2)假相唯識如再進一步區分有(2–1)形像虛假有垢派(2–2)形像虛假
無垢派,此二派之差異,主要在對於佛智的理解去區分。此兩派共同的看法是:佛
智本身是毫無錯亂的,亦即沒有任何煩惱障與所知障,這個主張都一致。但是為什
麼會分有垢跟無垢呢?佛智本身雖然是無垢的,是離二障,但是在佛智當中所呈現
的,凡夫心中的煩惱與錯亂部份,在形像虛假有垢派認為,這種呈現是有垢的;如
果是無垢派,他們認為並不是佛智本身有垢,只是呈現凡夫心中的煩惱或錯亂分而
已,不能稱有垢。所以分有垢、無垢,主要在於佛智當中,呈現凡夫的煩腦或心中
錯亂部份而區分有垢、無垢,並不是指佛智本身是有垢或無垢,佛智本身都是無垢
的。
3.3 語詞解釋
唯識宗的語詞解釋,為什麼稱為「唯識宗」呢?因為主張「一切法的本質」
唯是心,也就是一切法與心是同一體性或同一本質,而且因為主張「一切法的本
質」唯是「明瞭」,明瞭與心同義,因為主張一切法與明瞭同一本質,所以稱為唯
識宗(唯明宗)。
3.4 對境的主張
底下(3–4)對境的主張方式:「所知」(對境)若加以區分有二:(1)勝義
諦(2)世俗諦。勝義諦與世俗諦一般稱為二諦。二諦、四聖諦、三寶、十二緣
起、三十七菩提分法等,在佛教的說宗義者,都會承認這些名相跟術語,但是名稱
雖然一樣,若去探究,內涵不盡相同。
以二諦為例:勝義諦與世俗諦這個名稱,四部宗義都一樣,但是當探究毗婆
沙宗、經部宗、唯識宗所說的二諦時,各宗派的講法有所不同。毗婆沙宗認為二諦
之勝義諦,是指當我們透過破壞方式,或心把對境的成份剔除之後,我們的心對這
個境,若沒有捨棄,這個對境就屬於勝義諦,反之即是世俗諦;當透過破壞或成份
剔除之後,我們的心已經不會認為這對境是原來的對境了,就稱為世俗諦。經部宗
認為:勝義諦與事物、無常法是同義詞;世俗諦、常法、無為法是同義詞。
大乘宗義包含唯識派、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都主張勝義諦是空性,空
性以外的法是世俗諦。但是雖然都主張勝義諦是空性,可是當我們去追究唯識派、
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這個空性名稱的內涵時,則有很大的不同。
一個法的有無或存不存在,有賴於了解這個法的量而決定,這個法的存在,
如果沒有一個能了解這個法的量,就說這個法不存在。例如說在房子內有沒有人,
那就有賴於眼識去決定,假如眼識在這房子內看不到這個人,我們就不能說這人是
存在的;假設眼識看到有人,那麼這個人就存在。等於人的存在與否,是由眼識決
定的,同理法的存在與否,要有賴於了解這個法的量來決定。境有粗與細,不論粗
的境或細的境,都有能了解它的現量與比量。
勝義諦的定義:以現證自己(指勝義諦)的對境,也就是:「以現證〔勝義
諦〕自己的現量,透過「二顯消失」的方式所了解者」,就是勝義諦的定義。亦即
假設有一個境,它在能夠了解這個境的現量當中呈現,是以二顯消失的方式呈現,
就是勝義諦。
何謂二顯呢?二顯分三類:1. 世俗顯現,2. 境與有境相異顯現,3. 成立為外
境的顯現。這三種情況都消失時,表示這個是被現量所了解的境,是屬於勝義諦。
世俗諦定義:以現證世俗諦自己的現量,透過帶有二顯方式所了解者就是世俗諦。
例如看見色的眼識,在這個眼識當中,色會「呈現世俗顯現」,也會「顯現境與
有境是相異」,也會「顯現色存在心之外」。勝義諦是了解它的現量,不會有「世
俗顯現」、「境與有境相異而顯現」、不會有「顯現為外境」這三種情況。但是色
在見色的眼識當中呈現時,這三種情況都有,所以說色是世俗諦,而不是勝義諦。
如果對境是空性,能了解空性的心,是現觀空性的量。現觀空性的量是指聖
者的根本定智,聖者在現觀空性根本定智的狀態,不會有「世俗顯現」、也不會有
「有境與境相異的顯現」、也不會有「成立為外境的顯現」。在現觀空性的根本定
智當中,它是以透過這三種顯現消失,也就是二顯消失,來了解空性或現觀空性,
但是這種情況,只有聖者才有,凡夫是沒有的。透過二顯消失的情況下來了解空
性,那空性本身是屬於勝義諦。
以空性為所緣的心一境性之現觀空性的根本定智當中,除了空性之外,其他
的顯現都看不到,空性以外的色、聲、香、味、觸、法,亦即一切有為法、無為
法,只要不是空性,都看不到,也不會顯現。這個情況也就是《心經》中所說的,
空中無色、受、想、行、識,這個「空中」的意思。空中可理解為無自性,但是
其實它所要表達的是,在聖者現觀空性的根本定智當中,看不到色、受、想、行、
識等法。
勝義諦是以現證勝義諦自己的現量,透過「二顯消失」的方式所了解者,這
句話,以大乘宗義,字面的了解都一樣,但是空性到底是什麼?各宗派解釋就不同
了。
在聖者現觀空性的根本定智當中,只會看到空性,看不到空性以外其它的一
切法,這與了解空性的比量不一樣。了解空性的比量,它是透過空性的義總的方式
來了解空性,而不是以現觀的方式來了解空性,所以在了解空性的比量當中,除了
空性會呈現之外,還會有其它世俗顯現也伴隨著,所以這與現觀空性的現量是不一
樣的。
「勝義諦」的同義詞有「法性」、「法界」、「究竟的實相」、「空性」等,不
僅唯識有此同義詞,中觀宗也有。究竟實相指的就是法實際存在的情況,如以看見
色的眼識而言,不論中觀宗、唯識宗,它們都會說看見色的眼識有無明習氣所染
污,但是這個無明習氣的「無明」在中觀宗指實有執;唯識宗是指補特伽羅我執、
法我執,能取所取異執的執著,會污染見色之眼識。依中觀宗眼識除見色之外,色
還會現為實有,但實際上無實有,「無實有」是色的實際情況或究竟實相。
唯識宗見色眼識因有法我執習氣所染污,所以除了見色之外,這色會現為存
在於心之外(現為外境),這色現為看起來好像在眼識之外,但實際上並不是如
此,這色與見色之眼識是同一本質,而不是存在於見色眼識之外,這就是唯識宗認
為的究竟實相。
世俗諦的「諦」是真正的意思,也就是實際情況;而世俗諦之「世俗」是世
俗認知或有錯亂的認知。亦即世俗諦只有在世俗認知或錯亂認知當中為真,但實際
上並不真;勝義諦是真正的真,實際上是這樣。以見色的眼識為例,唯識派會認為
不僅眼識見色,而且會看到色現為好像存在於眼識之外,這部份是錯亂,但實際上
它與眼識是同一本質。所以看見色的眼識當中的色,它是虛假的。為什麼呢?因為
它顯現存在於眼識之外,但實際上並不是存在於眼識之外,因為顯現與實際存在的
方式不一致,所以說色是虛假的。
同理類推色、聲、香、味等都是虛假,所以是世俗諦,因為它們顯現在認知
當中的情況與實際存在方式是不一致的。這個情況就像一個人去扮演國王,但實際
上它並不是國王,也就是說扮演的跟實際是不一致的,所以我們說他是假的國王。
若以唯識宗來看,「空性」在現觀空性的根本定智當中,顯現時不會呈現於
根本定智之外,而實際上也不是存在於根本定智之外,它顯現方式與實際存在方式
完全一致,所以它是勝義諦。中觀宗認為在現觀空性的根本定智當中,空性現為無
實有,實際上它也是無實有,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中觀宗、唯識派都會說空性是勝
義諦,因為它的顯現與實際存在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基於顯現方式與實際存在方式是否一致來分真假,如空性因為它的顯現方式
與實際存在的方式一致,所以我們說空性是真的,但是真並不等於實有;空性以外
的法,都是顯現方式與實際存在方式不一致,所以說空性以外的法都是假的。
「勝義諦」再區分有「細品法無我」與「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細品法無我
是勝義諦,也是空性,也是究竟實相;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也是勝義諦,也是空性,
也是究竟實相,這個情況與中觀應成派是類似的。應成派也說:勝義諦也區分為細
品法無我與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而且二者都是空性,都是勝義諦與究竟實相。自續
派認為:勝義諦只等於細品法無我,不等於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亦即細品法無我是
勝義諦,細品補特伽羅不是勝義諦,這是自續派跟唯識、應成不一樣的地方。
底下針對細品法無我再區分,這裡提到:從「空性的所依處」來區分,這個
空性的所依處也可以說是區分空性的基楚。從區分空性的基楚來分細品法無我有二
十、十八、十六、或簡化成四種空性,但是不論是二十、十八、十六或四,它所要
破的法我都一樣,並沒有差別,並不會說境上的法無我比較細,有境上的法無我比
較粗。只是若講法無我時,必須以所要無的「法我」為基礎,所依基礎不同就可
分為不同的空性,亦即是從所無的法為基礎,而有這些分類,並非說法無我有差
別。
==========================================================================
願一切聞思修正法功德迴向太魯閣號事故亡者 往生極樂 速成佛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