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
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中庸‧第
二、三、四、十一章〉)
〈中庸〉從德性修養的角度,列舉君子、小人、民、智(知)者
、愚者、賢者、不肖者、素隱行怪八種人物,含義為何?有哪些相同
或相異處?首先第二章開宗明義,區分出君子和小人,兩者抱持截然
不同的價值觀、人生態度,君子是追求中庸之道的,小人則是違背中
庸之道、反道德的。但小人和民的含義不同,雖然民做不到中庸之道
(民鮮能久矣),但民並不反道德。孟子說:「待文王而後興者,凡
民也。」(《孟子‧盡心上》)只要有好的領袖或環境,民也可以向
善,只是自身欠缺積極主動性而已。小人是負面的,民是中性的。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小
人重視、考慮的是現實,動機、出發點是滿足私欲、私利;但智愚、
賢不肖、素隱行怪卻並不是如此,他們多少帶有理想性,只是對理想
的認識不清,或雖然有理想但卻做不到。智者、愚者是從對於理想的
實踐(行)來說,賢者、不肖者是從對於理想的認識(明)來說。「
中庸」有無過不及、恰到好處之意,每個眼前當下都有最適合那一刻
的做法,也許因為聰明剛強而多做了一點,也許因為遲鈍柔弱而少做
了一點,因此不算完美,但大方向是正確的。
「素隱行怪」的素通「索」,這屬於隱士一流的人物,理想極高
,認為世間都是污濁一無可取,要回歸到超越的、形而上的天道或自
然,才能夠保持內心的清靜。儒家君子雖然也重視理想,但理想是立
基於實存世界當中,想要脫離實存去另外找一個理想是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