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孩是不是需要在一夫一妻的環境中成長」,
我哲學很差,就不用哲學的方法來回應這系列了。
相對的,我要在這邊講幾個例子。
首先,是中國雲南的摩梭人。
摩梭人是家屋社會。
男女相愛之後,並不會有結婚儀式。而是男生晚上到女生家裡去親熱,白天再回到自己的
家。以前都要偷偷進屋,現在比較開放了,有時還會跟女方家屬吃個晚餐之類的。
雖然沒有嚴格規定一男一女的對偶制,男生或女生都有親近多個伴侶的機會,但實務上花
心的男女會被社區所唾棄。
而小孩生下來之後,會交給母方及其兄弟撫養,男方沒有撫養的義務。
相對的,男生要去撫養自己姊妹的小孩。「舅舅」則是小孩眼中最嚴肅,最有權威的人。
「男不娶,女不嫁」,摩梭人終其一生不會離開自己的家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來,是非洲的尼安人(忘記確切名稱了,發音大概是這樣)。
尼安人分別「男女」的方式非常特別。他們不以生殖器分辨男女,而是以「能否懷孕」作
為判斷的準則。能懷孕的就是女生,不能懷孕的(包括不孕症女子),都統稱「男生」。
因此,如果一對夫妻(他們也行一夫一妻制)生不出小孩,經查發現是女方不孕(至於怎麼
發現的就不要問我了> <),他們會離婚。
離婚後的不孕女子,由於被視為男子的關係,會再找另一個女人結婚,並且讓對方去外面
借種回來成為自己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著,是台灣的卑南族。http://ppt.cc/0Qaq
卑南族也是母系社會,女生擁有家屋及財產的繼承權。
最常見的家庭是由祖父母跟父母組成。
男生在12歲之後就要進入男子會所「巴拉冠」,成為部落的公共勞動力,除非被女生「娶
回家」當老公。如果女生覺得男生對不起她,可以「休夫」。則該男子就要繼續回到巴拉
冠中居住,僅由原生家庭供應伙食。巴拉冠同時也扮演鰥寡孤獨者的收容所,也是賓客的
住所。
換言之,卑南族由巴拉冠與家庭共同完成漢人社會中「家庭」的全部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類的歷史淵遠流長,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地點,根據不同的生態與環境,發展出不同的
生產方式、家庭制度、親屬關係、以及社會文化。也因此,所有民族對於「家庭」的想像
與要求也不盡相同。
因此,對於婚姻本質的討論始終無法自外於當時當地的生產方式與物質條件,婚姻與該社
會相互配合,進而穩定整個族群的發展。
但是,不變的一點在於,所有的婚姻制度都順利完成了傳宗接代與文化傳承的使命。
他們都共同的把下一代撫養長大,並且將本族的知識、技術與文化交給他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我們來讀一下AAA(美國人類學協會)對於同性婚姻的聲明。
The results of more than a century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on households,
kinship relationships, and families, across cultures and through time,
provide no support whatsoever for the view that either civilization or viable
social orders depend upon marriage as an exclusively heterosexual
institution. Rather,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supports the conclusion that a
vast array of family types, including families built upon same-sex
partnerships, can contribute to stable and humane societies.
人類學對於家戶、親屬與家庭的研究已經超過一個世紀。研究的範圍跨越了各種文化。
研究的成果顯示,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孩童的社會化與社會需求需要嚴格定義的一夫一妻家
庭來完成。
相反的,人類學的研究顯示,各種各樣的家庭制度都滿足了該社會的需求,提供社會的穩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