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儒家觀點看身心關係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3-03-04 19:37:31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孟子‧盡心上》)
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孟子‧告子上》)
儒學的根本立場是「始終不離實存」,道德實踐不能離開具體、
真實的人生和世界,其中當然也包括人的身體。雖然孟子提出了大體
和小體的區分,大體是指心之官,小體是指耳目之官,心之官比耳目
之官重要,但並不是只要心靈不要身體。宗教徒嚮往超離世間的至真
、至善、至美境界,科學家專注於建構抽象複雜的理論知識,不免輕
忽了身體、感官經驗的價值,但如果少了身體,心靈也沒有憑藉或管
道可以表現。「從其大體為大人」是比較簡略的說法,真正的意思應
該是以心領導身,達成身心一體。「良知」就是身心合一的整體生命
。如果心靈是美善的,身體當然也是美善的;如果身體不是美善的,
怎麼能夠將心靈的美善充分表現出來呢?所以古人說:「二氣交感,
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周敦頤〈太極圖說〉)佛教也有「人身難得」的說法。
孟子說:「形色,天性也」,就是要通過我們的身體,將心性中
蘊含的道德價值充分落實呈現出來,稱為「踐形」。具有怎樣的身體
構造,也就決定了價值呈現的方式。比如現代學者探討語言的起源,
認為其中一項可能的原因在於:人類的發聲構造和黑猩猩乃至其他動
物相比有所不同,因此更容易發展複雜的語言。假設其他動物(如海
豚)乃至外星生命也擁有智慧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它們基於自身身體
構造所發展出來的語言文字系統,也一定和人類大不相同。如果說語
言是傳達道德價值(比如愛)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傳達也一定要通過
和人類大致相同的身體構造,才能讓人了解接受。我們有時會說「鳥
在唱歌,風在說話,樹在向人打招呼」,其實這只是我們內心的一種
感受,嚴格來說並不是真的知道動植物在感受和表達些什麼。
既然身體是善的,心靈也是善的,為什麼人還會犯下種種過錯呢
?首先要知道即使是一般沒有做過心性修養的人,也有「自然的善」
,比如看顏色一定要看明白,聽聲音一定要聽清楚,這種「感官上的
善」雖然很粗淺,但已經算是一種最起碼的善了。道德價值只是在這
基礎之上加入心靈的作用,不只是自然的感官能力,還要通過種種文
化活動去培養磨練,感官才能充分發展。即使是惡人也仍然有自然或
感官的善,只是欠缺心靈的作用,或者說心靈用錯方向,找出一些理
由將錯誤合理化,為自己辯解開脫。但從「想證明自己是對的」這一
點也可以看出惡人仍然有本心、良心存在。「衣冠禽獸」只是一種比
喻,其實人並不可能真的變成動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