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中庸與一般德行的差異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4-04-14 10:23:36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
能也。」(〈中庸‧第九章〉)
〈中庸〉這一章可以呼應到孔子說的:「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
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憲問》)冉求擅長理財,「冉求之藝」便是「天下國家可均
也」(社會財富公平分配);「公綽之不欲」(孟公綽的清心寡欲)
便是「爵祿可辭也」;「卞莊子之勇」便是「白刃可蹈也」;「文之
以禮樂」對應到更進階的「中庸不可能也」。同時這也呼應到《論語
》和〈中庸〉後文說的三達德「智仁勇」,「天下國家可均也」屬於
仁,「爵祿可辭也」屬於智,「白刃可蹈也」屬於勇。
為什麼「天下國家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或者說
「智仁勇」還達不到「中庸」的境界呢?這需要我們對於儒家的道德
有更準確的理解。原來儒家的德行或中庸之道,並不僅從表面行為來
判斷。中庸之道包括內聖和外王兩面,內聖如同〈中庸〉首章說「慎
獨」,內心要做存養省察的工夫,除去內心隱微的偏見和私欲;外王
則是治國平天下,創造優美的禮樂文明。總之是「致廣大而盡精微」
的。
「天下國家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也難能可貴,
但未必是建立在心性修養的基礎上,可能只是出自天生遺傳的稟賦或
性格,具備政治、經濟的才能,或是生性淡泊、勇猛,使他比一般人
更容易表現出這些行為。但如果將這些行為直接訂成道德標準,仍然
有所不足。「天下國家可均」是讓老百姓都能夠吃飽飯,但吃飽飯以
後要進一步提升精神生活。「爵祿可辭」、「白刃可蹈」是不計較個
人的得失生死,但也不是消極無為、白白犧牲,貧賤可以用另一種方
式行道,在民間從事教化,死亡也可以彰顯人格尊嚴,總之都應該有
更積極的理想。以「天命之謂性」的天道或性善為根本,才能夠超越
表面行為,做到真正的內聖外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