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儒家思想可以分成主觀的心性層面、客觀的政治文化層面,和超
越、絕對的天道層面三部分,心性面的最高理想稱為人極,政治文化
面的最高理想稱為皇極,天道面的最高理想稱為太極,三者又可以合
而為一。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經提出「魅力型權威」的說法,指
的是「對某一個人神聖、英雄或出類拔萃之非凡特質,及其彰顯出的
行為模式之遵從」,源自個人超凡的特質,吸引跟隨者盡忠及服從。
魅力型權威並不是一定不好,但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舉歷史實例來
說,耶穌和穆罕默德都可以說是魅力型權威,基於自身超凡、神聖的
特質,吸引大量信徒,開創了人類文明當中的兩大宗教──基督教和
伊斯蘭教。但到了近代,希特勒的納粹思想讓當時的德國青年如癡如
醉,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吸引許多紅衛兵追隨,卻引發了災難性
的後果。耶穌、穆罕默德和希特勒、毛澤東的差異何在?借用儒家的
架構,可以說耶穌和穆罕默德懂得敬畏上帝(對應太極),且自身也
具備崇高的德性(對應人極),落實到客觀的政治文化(對應皇極)
才能夠不出差錯。希特勒和毛澤東卻欠缺了心性天道的修養,前者歧
視屠殺猶太人,後者提倡階級鬥爭。
「魅力型權威」對歷史為什麼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無論這影響
力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原因在於群眾是盲目的,雖然儒家的終極理
想是「人皆可以為堯舜」,但現實上來說,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凡事
依照良知而行的人,在社會上往往是少數,大多數人習以為常地用感
性的「好惡」判斷事情,這好惡不見得是出於自身,許多時候是一種
群體的好惡或「風向」,而以某些意見領袖或政治人物為代表。如果
領導者是魅力型權威,具備強烈的煽動能力,匯集起來便是極為龐大
的一股力量,可能為善也可能為惡。
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從政治文化面來說,即是
希望領導人具備「仁者」的德性修養,能夠將「群眾的好惡」這股龐
大的力量引導到好的方向,讓進德修業、生命的成長提升成為一股潮
流,天下太平、四海一家就有希望了。「魅力型權威」雖然有很大的
危險性,但如果沒有超凡人物登高一呼,改變時代風氣,好的思想也
可能變成小眾的東西,發揮不了影響、改變社會的功能作用。